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 站内搜索: |
|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在唐山市丰润区的新军屯镇,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收姜,田地里一片丰收景象。走进镇上,家家有楼房、户户有轿车,一般家庭存款七位数都不稀奇,而这些离不开唐山市九三学社社员、唐山市农科院专家王永存的辛勤付出。
深情反哺,他是家乡父老的好儿郎
王永存出生在唐山丰润一个地道的农民家里,从小看着母亲每日辛苦劳作可一年到头却赚不了多少钱,他深感农民不易,于是当别人都希望离开农村的时候,他却决心通过知识帮助家乡农民改变贫穷的生活。
1985年王永存如愿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唐山市农科所(现唐山市农科院)从事大田作物研究。在王永存的指导下,大田作物产量提起来了,但农民收入水平却还是不高,于是他便开始根据农民需求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由于生姜效益高,能够帮助农民直接脱贫,因此近二十年来,王永存将主要精力放在生姜种植上。“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赚300元,收成不好就得赔钱,王老师指导我们种姜,去年一亩姜就赚了10000元。”说起种姜的收益,新军屯镇索新庄村村民李春如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目前新军屯镇已是远近闻名的“冀东生姜之乡”,仅2020年全镇种植面积达3.5万亩,总产量17.5万吨,可为农民创收3.5亿元,总收益可带动3000多农户增收致富。
技术过硬,他是诊疗姜田的好大夫
其实,新军屯镇的生姜种植在引进之初情况并不乐观,由于种植技术匮乏加之病菌的感染,导致生姜产量严重不达标,一亩地产量仅一千多公斤,农民不仅没有收益甚至还赔钱。在丰润区科技局的支持下,王永存指导姜农全面推广使用生物菌肥。他所推广的生物菌肥,不仅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降低土壤板结,还能杀死姜瘟的细菌真菌,提高生姜品质。
为了预防引进的姜种带菌和姜瘟的发生,王永存还培育出了本土的新品种“冀姜5号”,大大提高了生姜产量和品质。使用新品种的姜田现在亩产量达到了5千多公斤,是以前的5倍。此外,王永存还手把手地教姜农催芽、播种、覆膜、灌溉和病虫防治等技术,从使用地膜种植,到采用小拱棚、大棚种植,生姜亩产获得了逐年递增。
风雨无阻,他是姜农口中的好专家
在王永存眼里农民的事都是大事,为了一树一苗,光脚下田、舟车劳顿已成了家常便饭,家中的轿车也被他开成了驻村的“老坦克”。妻子刘桂芳说,“他做的事儿早就超出工作的范围了,平时不管哪天、不分日夜,只要种植户有事儿,他二话不说直接去地里处理问题。有一次晚上下冰雹,有人突然找他说地里的作物被冰雹砸了,他打个手电顶着冰雹就去了,直到后半夜才回来;大年三十儿,有人打电话说秧子有问题想让他看看,他丢下一家人,开车就到村里去看情况。”
30 多年来,王永存用脚步丈量过的田埂麦垄不计其数,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除了观察农作物,他还养成了每天记录天气的习惯。“这样就可以根据经验,预测农作物后边可能发生什么病害,提前给农民作出指导意见。”像这样记录天气的本子,王永存手中拿着厚厚的5大本,坚持记录了20 多年。
信仰至上,他是脱贫路上的好干部
王永存不仅在唐山家喻户晓,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是赫赫有名。全国各地的农民通过网络、电话向他咨询,有时他还被邀请到外省进行现场指导。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广西……现在全国各地和王永存保持长期联系的种植大户就有几千人之多。
牌子响了名气大了,可他依旧简朴如初。有亲戚朋友劝他,你这么有名气,也该穿戴讲究些,看你穿得这破破烂烂的,哪像个高级知识分子啊。可他却说,“整天下地穿啥好衣裳啊,你把问题解决了就行了,我西服革履的到地里去,怎么干活?我就是一个农民,只不过是上了几天学,有幸为大家干点事罢了”。
随着王永存名气越来越大,找他的投资商越来越多,可他从不为金钱所动,一直坚守着内心的信仰,他觉得离钱近了,离农民就远了。这也是妻子刘桂芳引以为豪的地方。“王老师这么出名,好多人以为我们家有多富裕呢,其实王老师无论是解疑释惑还是下地指导从不收费。”
“农业科学技术不是绣花,而是要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最终脱贫致富。”多年默默付出,他收获了累累硕果,2019年被评为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被唐山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王永存正在用他的深情在家乡沃土上书写着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使命担当。(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