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 站内搜索: |
|
《大师的密码》这部著作的作者、著名作家李洪涛结合自身的创作与思考,追忆阐释西南联大历史,以西南联大为核心题材,折射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技所走过的不屈的奋争之路。从“大师们走向辉煌的生命密码”这个独特视角,通过校花是怎样炼成的、两弹一星是怎样炼成的、诺贝尔奖是怎样炼成的、泰斗是怎样炼成的等专题,解读了作为我国众多学科创始人和领军人物的西南联大大师们的个性品格、成长之路和人生之路,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的不屈精神、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刚毅坚卓的意志品质和时刻不忘“报效祖国”的初心而永远奋斗的西南联大。在书中,作者以洋洋洒洒的笔调,再现那个苦难却又辉煌的年代,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和新的视点,重新审视历史、铭记历史。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回顾联大的办学历史,我认为,最应弘扬的是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应传承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之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使命担当、文化救国、抗战必胜”的爱国之情
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进逼,1938年,为了保存国家文脉,为胜利到来提供大量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由长沙继续西迁入滇。一曲校歌《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展现出西南联大师生对办学救国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和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伴随始终。清华梅贻琦常委的责任使命,“联大的责任是要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跟打仗一样艰巨和重要”。北大蒋梦麟常委的文化自信,“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正像向东奔流的长江……它日以继夜,经年累月地向东奔流,在未来的无穷岁月中也将同样地奔腾前进。不屈不挠的长江就是中国生活和文化的象征”。南开张伯苓常委的激昂陈词,“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二、“团结协作、严谨治学、为国储才”的救国之道
在迁滇过程中,师生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体力和意志考验巨大,漏风漏雨的教室和宿舍、简陋的教学设备、生活异常艰辛,然而师生们置艰难困苦于不顾,埋头教与学,专心研究学问,团结协作,严谨治学、为国储才,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谋求救国之道。生物系李继侗、吴征镒先生带领学生采集了从未收藏过的动植物标本;数学领域的华罗庚、陈省身;物理学领域的周培源、吴大猷;化学领域的黄子卿、张青莲等著名科学家,在这一时期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杂志。人文社科领域,中文系刘兆吉写成了《西南采风录》一书;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唐诗杂论》,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新诗杂谈》,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金岳霖先生的《论道》,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经典著作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林语堂先生曾发出“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的惊叹。 西南联大在这样的友爱和团结中,培养出了大量人才。据统计,就读于西南联大的学生8000余人,毕业3882人。期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 “两弹一星”元勋,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73 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为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作出重大贡献。
三、“投笔从戎、不畏牺牲、奔赴前线”的报国之义
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西南联大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共有过三次学子参军潮。据记载有1100多西南联大学生从军或离校参加抗战,抗日从军学生834人,占学生总数的近1/7。梅贻琦校长的独子梅祖彦和女儿梅祖彤也应征入伍。他们以知识和技术服务抗战,在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中美空军中担任翻译等专业工作,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成为盟军协同对日作战的重要组成力量。期中14位西南联大的学子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献出宝贵生命。1941—1945年,后方大学生被征调为翻译官的约4000人,其中西南联大学生约400人,占10%。
四、“赓续文脉、爱国为民、文化自信”的强国之柱
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为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且颠沛流离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被摧垮,而且还发展壮大、大师辈出,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教育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2020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期间考察调研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并作出重要指示。习总书记指出: “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深刻揭示了西南联大取得巨大成功的至简大道。
80多年过去了,西南联大不仅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奇迹,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更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把教育与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丰碑。新时代,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