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参政议政>> 工作动态

平山县“孤榆树口”明长城遗址考察

作者:九三学社秦皇岛市委 封振国、焦庆生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19-11-28点击数: 5102 次

2019年11月21日,九三学社秦皇岛市委参政议政部副部长、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封振国在平山县城,与九三学社社员、青年画家苏家一同拜访到平山县文化局原副局长(主管县内文物工作)、文物考古学专家焦庆生老先生,并就平山县域古长城深入交谈。据于《中国长城年鉴》(2006年版)索引,次日,封振国考察了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孤榆树口”明长城烽燧遗址(亦称古榆树长城)。

河北省平山县,其县域境内长城南与井陉县相连接,自北冶乡的黄草岩起,经恶石口、清风口、黄安口、井子峪口、十八盘、六岭关、水关、白羊关、神堂关、桑元口、合河口、孤榆树口、鹞子崖口、安门口在西部山区围绕成半圆形,北与灵寿相接,长四百余里,据于2008年长城普查统计:县境现存关隘、边墙旧迹三十余处,烽燧、关门、敌楼等三十多处。所经之地涉及8个乡镇。长城多筑在山岭河谷间,因险制塞,以沟堑为壁,并在较缓的山坡或沟谷构筑城墙相互衔接,使得山险与墙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墙体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其结构,就地取材,以石结构、土石结构、灰石结构常见,而土、木、石结构的墙体仅水关一处。

   平山长城据于史书记载:战国中山古国,中山桓公于公元前369年在中山与赵两国边境修筑长城,倾“千乘之国”之力修建,以保境安民。在地理上看,平山县与山西省交界之地,境地处于太行山深处,太行山崇山峻岭,滹沱河水流湍急,山西盂县与平山县所在的太行山脉,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亦见人脉相亲、文脉相通,唇齿相依的人文特征。平山境内长城倚靠河道、高岭修筑关隘、敌楼、烽火台等工事,建筑用材属于就地取材,结构坚实。平山境内长城历代多有修葺。明代,土木堡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长城得于系统重修,故现存长城遗址多为明代修筑。直到清代,这段长城依旧是重要的军事工程,沿线设置有恶石口、清风口、黄安关、沕沕水口、十八盘关、六岭关、瓦岔沟口、马圈口、御枣口、碓窝关、白羊关等众多关卡。  

其中,古榆树村北明长城位于平山柳林河(俗称柳里河)上游,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是真保镇龙泉关路长城的重要隘口,是山西盂县通往华北平原的门户。其碑记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此关口的经过。“孤榆树口长城”原由关楼、城墙、烽火台组成。据考察,其关隘由于地方工程而毁坏,但古碑犹存,且在高山处复原一座关隘,并见古碑镶筑于关隘门额处,碑记字迹清晰,其行文15行,第一行刻“大明嘉靖二十一岁次王寅夏四月之吉,重修孤榆树隘口城垣”其余十四刻重修管口事宜,为纪事碑铭。城墙遗址隐约可见,其烽燧遗址地处山巅之处,筑于茧石绝壁之上,地处险要,视野开阔,为战略要冲。其建筑大致方形,有条石垒砌而成,以夯土加沙石填缝,层层积高,构建坚实,属于就地取材,现存高度约3.0米。如今,其向阳面坍塌严重,背光面保留较好,布满苔痕,长满荆棘,亦见长城文脉余韵。

 长城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堪为重要。近年来,长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甚至出现新建、假造长城,不当开发“野长城”等问题。据于调研,对于县域境内的古城遗址:一、有待进一步地深入考察收录档案资料,实地踏勘调查和数据录入,并对其进行历史断代研究和专家考据工作。二、加强地方政府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避免人为的毁坏,同时也要增强普通村民的长城保护意识。三、增设专职的长城保护人员,对其进行监管,避免无人管理,工程毁坏。(秦皇岛九三学社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支社  封振国、焦庆生)


点击数:5102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