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思想建设>> 学习园地

现代化进程中的儒者风范

作者:河北工大三支社 李文华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19-09-30点击数: 3594 次

——王选事迹报告会所感

 

当我们用汉字在电子设备上完成我们的工作,描述自己思想的蓝图,阅读或传递信息,我们都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王选。

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展,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西方的一个专家讲了一句非常绝对的话:“中国不可能进入现代化,除非废掉汉字”。言下之意,汉字的计算机处理太复杂太艰难,严重到影响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汉字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独特工具,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文明成果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汉字已与我们的思想、文化、生活息息相关,难分难解。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汉字的信息化处理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效率太低;汉字的输出,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硬件设备的限制,就更难,效率就更低。甚至有人提议废除汉字实现文字拼音化。汉字的信息化处理成为一个事关中华文明进程的紧迫问题。1974年9月,国家计委发文,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简称“748”工程。病休中的王选被其巨大的难度和价值深深吸引。他想到铅排印刷的繁琐和艰辛。凭借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改变我国落后的铅排印刷面貌的一腔豪情,他拖着病弱的身体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一、攻坚克难的意志品格

王选年轻时由于患病,身体很弱。曾经有十几年处于病休状态。但他一直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科研进展,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打下了计算机软、硬件研究的坚实基础。当王选听说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中有个“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时,甚感兴趣。但作为一名一直在病休中,年龄已满38岁的助教,他能进行这样的科研工作吗?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扎实的数学功底,加上专业的洞察力,王选做出决策,跨越第二代、第三代技术,立即投入研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尽管有质疑和嘲讽,但王选对自己的决断充满信心。

汉字字模的存储是精密汉字照排系统开发很难绕开的难题。数量庞大的汉字,加上字体和字号的变化,字模数多达数十万个。而且,汉字的点阵密度要求明显高于英文字母和数字。制作点阵式汉字字模库,至少要解决高达上百亿字节的信息存储问题。王选不畏艰难,夜以继日研究汉字字形的特点和规律,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描述方法,研究数字式汉字字模。1975年10月底,在计算机中成功地模拟出了含有撇、捺、点的“义”字。这无疑坚定了王选采用笔划轮廓来代替点阵描述字形信息的信心。1976年5月上旬,汉字字模信息的压缩存储模拟试验如期在北大举行,并取得了成功。王选突破汉字字模信息的压缩存储难题,找到汉字信息处理的关键核心技术。

数字式汉字字模信息高倍率压缩存储与字形的快速还原难题基本解决之后,精密汉字输出装置的研制成为王选遇到的第二大技术难题。依凭当时的科研条件,得到一些进口元器件和设备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国内自行研制生产的DJS130计算机,内存只有64KB。外存储设备,配置也很低,如国产磁鼓当时的最大容量只有500KB。使用轮廓加参数来描述汉字字形信息,其信息量仍然显大。王选率领科研团队知难而上,放弃所有的节假日,设法在没有磁盘的情况下,使用磁带和磁鼓解决汉字字模信息的高倍率压缩存储与字形的快速还原难题。照排控制机上的电路板,密密麻麻的集成电路组成的尖端高科技设备,大多是王选他们自己动手做出的。1979年7月27日,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八开报纸的一张胶片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1980年,研制成功包括具有编辑、校对功能的软件,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汉字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输出等引领性原创技术就这样在王选手中诞生,实现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王选持续技术研发,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相继发明,相应的专用芯片率先设计出来。他的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取得欧洲和中国的相应发明专利。王选的发明创造,使我国的印刷技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是我国印刷界继活字印刷术后的“第二次革命”,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从此,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二、服务社会的开拓精神

在激光照排系统全面推向市场之前,外国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许多人自信不足,崇尚引进设备和技术。王选紧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脚步,坚持“科技顶天、市场立地”,他提出并坚持“应用性科技的成果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贡献”。

为扩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市场份额,遏制外国公司的攻势,王选还积极参与推动北京大学创建新技术公司。他先后研制出八代中文电子出版产品,推向市场并得到广泛应用。占领了99%的国内报业市场,90%的书刊市场以及80%以上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不但使来华销售的国外厂商全部退出中国,还出口至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典范。并促成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方正集团的紧密合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王选发明并成功市场化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以及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我国的出版行业要想获得高端技术,不但要花费巨资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还要被迫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报业出版技术和应用水平不可能在今天处于世界最前列。王选为我国出版、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选出于产业报国的初心,在未名湖畔创建了方正集团。他秉承“树立正气,以德治企,规范管理,以法治企,选拔贤才,赏罚分明,身先士卒,团结奋进。”的理念,在方正集团重塑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观点,如今依然在方正集团继承和延续着。在方正,新员工入职、职位提升训练、核心岗位干部培训,包括近几年的方正集团年会,学习和传承王选精神成为了每一个方正人的必修课。王选精神会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员工。每一次的宣讲,许多员工都是眼含着泪水在听。王选精神指引着新一代方正人,不忘初心,继续践行“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

三、朴实真挚的家国情怀

王选在取得开创性成就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独到见解。对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发展,他深情地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他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参观了王选的工作室后,邀请他去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条件优越,承诺提供所有费用。他从国家利益出发,谢绝了这一邀请。1982年,一位香港商人开出月薪6万港币的天价薪酬请他去香港工作,也被王选拒绝了。假如王选当年接受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出国做研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可能在美国实现商品化,标注成美国产品。王选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使他能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中做出最令人敬佩的选择。

四、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人格魅力

金钱和物质,更不是王选所追求的。方正集团上市后,人们猜测王选是个亿万富翁。他从不解释。每次得到的奖金、稿费,全部捐赠出去,依旧过简单朴素日子。他办公桌上最常见的两样东西,一副戴了几十年的木框眼镜,一个图案都被磨掉的塑料水杯。木框眼睛不好看,但他却说物美价廉。水杯图案被磨掉了,但他却说轻便好用。一条稍显贵重的领带,只有接待外宾和重要的客人时才会拿出来戴上,平日里都被他锁在办公桌的抽屉里。他爱护青年,与年轻人的接触中,他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感、所悟传授给他们。他捐出巨额奖金,设立科研基金,以弥补年轻人科研经费的不足。做这些他不求丝毫回报,目的是盼望这些年轻人可以早一天承担起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他在2002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扶持和提拔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研制出更多中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品,投入市场,增强我们的科技力量。

每一个进入北大方正的年轻人,王选都会亲自和他们谈话。交谈的气氛非常自然和轻松,无论对谁都没有一点架子。他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优势特点、甚至有无家庭困难等等。即便在2003年他身居国家领导人高位后也是如此。《解放日报》记者陆黛在悼念王选的文章中说:“王选老师,在我的心中的形象,两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等等头衔,印象并不深。他就是一位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长辈,他是那样的可亲,我与他聊天,就像家里和父母聊天一样。而他在我心目中形象是那样的高大,他是真正的大科学家。”

对青年人的个人成长,王选主张首先要做个好人。他说“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只有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有价值的。’我赞同他的话。”王选不仅说到做到,而且做的比说的更加完美。许多熟悉王选的人都说:“他心中总是考虑别人,惟独没有自己。”他在北京大学佟府园丙八号,只有11平米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他的汉字激光照排的宏伟构想就是在这11平米的小屋中形成的。1988年6月,他搬到北京大学承泽园101楼206室,建筑面积70平米。1998年,北京大学蓝旗营每套建筑面积145平米的院士楼开始分配。他的学生还是北京大学分房审议委员会主任,但王选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他说“我已退居二线,住这个房子就行了。若有可能,应尽量改善在一线工作的年轻人的居住条件。”王选说:“伏枥的老骥一般都有很强的事业心,总想在晚年继续作出重要贡献,这种心态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把这种雄心更多地落实到扶植新一代的年轻学术带头人上去。所以我认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在实际生活中,王选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年轻工作骨干。

五、王选精神的意义

王选珍惜时间,珍爱诚信。惜时勤奋使他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珍爱诚信使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从未停歇。从1975到1993年的18年间,他每周工作65 小时。在患病经历化疗,放疗,热疗期间,撰写27篇文章,共计11余万字,约谈了500多人次,参加了340多次的活动和会议。他从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到主导方正自主创断,又不懈推动方正的持续创新,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将毕生精力全部倾注给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王选没有以杰出发明与卓越贡献为自己赢得巨大的财富,而是留给了社会、留给了国家。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细致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王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学习。 (河北工大三支社   李文华)

 

点击数:3594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