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思想建设>> 学习研究

以文化自信推进我市经济发展

作者:王宏伟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18-05-10点击数: 8710 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高度,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 新阶段, 如何依托文化自信,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议题。增强文化自信,繁荣邢台经济,应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公共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主体,以文化招商为趋势。

1、让历史文化“醒”起来

邢都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是邢台文化的重要品牌,也是邢台文化的缩影。一是打造“邢都”文化。邢台具有3500年悠久建城史和灿烂文明,是先商之源、殷商之都、邢侯之国,为河北省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历经五朝古都,历史悠久,是邢襄文化中的辉煌篇章。建议围绕“普利寺塔”、“开元寺”、“清风楼”等古迹进行规划,建设文化旅游景区;二是打造运河文化。在国家大运河保护规划指导下,开挖隋唐大运河古道,突出清河油坊码头、南宫旱码头,临西尖冢码头、河西先锋桥等重点遗存,打造运河沿线观光线路;有效利用好临西乱弹、临清古城、临西临清潭腿、陈窑贡砖、金瓶梅文化、武松文化等运河文化的代表;三是打造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要抢救性地收集、整理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构建农耕文化展览室,成立民俗研究所,挖掘整理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四是打造红色文化。邢台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129师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浆水等地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所在地。抗战胜利后,邢台成为抗日战争后全国第一个武装解放的中等城市。坚持以抗战精神为根,以红色文化为魂,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圣地。

2、让公共文化“活”起来

建议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为出发点,突出抓好“三项工程”。一是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文化馆、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非遗展厅、博物馆、群艺馆的建设;二是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三是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形成文化活动举办经常化、组织社会化、参与大众化的喜人局面。

3、让民俗文化“靓”起来

积极挖掘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民间文化,创新民俗文化机制,突出项目带动,打造民间文化品牌。运用好以旱船、高跷、舞狮、为代表的民俗表演项目,以巨鹿太平道乐、巨鹿四股弦、威县乱弹、邢台梨花大鼓、隆尧秧歌等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平乡梅花拳、临西临清潭腿、沙河藤牌阵、武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临西空心挂面、威县火烧、黑家饺子、广宗薄饼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牛郎织女传说、王莽赶刘秀传说、张果老成道传说、扁鹊和虢国太子传说等为代表的传说文化;以邢州白瓷文化、清河张姓文化、郭守敬文化、扁鹊和中医药文化等 ,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我市丰硕的文化成果。

4、让文化招商“动”起来

一是以文化促进招商,使文化成为贯穿招商的一条主线; 二是搭建招商文化平台。通过举办民俗展示、文化节、武术节等,将文化与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走“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之路;三是优化招商文化环境。深入开展文化强县建设,不断赋予邢台市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以独特的人文关怀, 集聚“商气”, 利用文化“软实力”, 促进“硬招商”。

5、文化产业“火”起来。文化产业作为当今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快,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也是生产、传播文化产品的有效方式。建议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一是整合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图书、演出、印刷等企业升级突破;二是做好文化产业与“非遗”对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扶持尖冢手工挂面、邢窑白瓷烧制、宁晋泥坑酒酿造等做大做强,恢复陈窑贡砖烧制、沙河冶铁、南宫传统木雕等濒危手工技艺,推广广宗朱氏中药正骨法、内丘扁鹊中医药。三是做好文化+文章。文化+旅游产业,文化+特色农业,培育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内丘县獐獏乡黄岔村等特色文化小镇。探索产业化之路,让文化产业成我市经济增长亮点。

总之,我们要摸清家底,增强文化自信,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文化强县”的思想,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格局,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王宏伟)

点击数:8710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