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集锦>> 九三学社河北省委成立30周年

我印象中的一位九三前辈

作者:王立新来源:发布时间:2014-09-11点击数: 3494 次

    1987年的冬季,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河北省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不久。记得当时心中五味杂陈,感觉不爽,自认为所学饱满,不足施展。业余闲暇时,同事间不免会聚餐、斗牌,我也乐得借此发泄一下惆怅情绪。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李文德先生在职工宿舍不期而遇,并同在一张桌边坐了约两个小时--斗牌。其实那天晚上,因初次谋面彼此间也没说上几句话,但我却不知不觉间对他产生了好感,平添了几分敬重。现在想来:可能是他不俗的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天晚上大约9:00时,李先生来到宿舍,几句寒暄过后,本校的一位教师就让位给他落座。李先生个子高高的,约1.8米,身材略瘦却也壮实,浓眉大眼常带笑意,嗓音洪亮却也和蔼可亲,长方脸颧骨突出,透着清秀。记得室内有五、六人,虽是长者,但他还是彬彬有礼,一一打过招呼。日光灯照着他已近灰白的头发,看上去似有了一些年纪。将近11:00时,他向大家道别,欣然离开。

    事后才知道:他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从教多年,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并创造出一条教学科研相结合,适宜专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大批农业科技方面的能手和骨干。李教授经常吃住在实验室,专心钻研,在遇到难解问题时,也会兴趣盎然和年轻人交流牌技,换换思维、透透气。所以,了解他的人都主动让座给他,表示敬意。

    我出于好奇,急切想摆脱困惑,我忍不住多探听了李文德先生的一些情况。后来得知:他是天津市人,1940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天津农学院,在广宗县从事近十年农技推广工作,1972年调入河北省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1986年底被聘为农业昆虫学副教授。当时,他的孩子已成年且在天津,身边无过多牵挂,所以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钟爱的事业。我们知道:亚洲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到南均有分布。它会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玉米螟体型小,繁殖快,高发期一年会产两代,严重影响农业生产。1988年李教授在张家口宣化县推广应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防治玉米螟技术5.8万亩,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据相关报道:一代玉米螟卵量下降82%,交配抑制率达65.6%,蛀茎减退率为84.8%。试区与对照区相比,每亩挽回粮食损失48公斤。每亩防治成本0.16元,比用1605颗粒剂防治每亩节省开支1.34元。当年共挽回粮食损失222.7万公斤,经济效益达110万元。到2003年,李教授已有七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所主持的“性信息素防治玉米穗期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的垂直分布研究”,攻克了国外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玉米穗期治螟无良策的技术难题;明确了亚洲玉米螟在张家口市海拔500-1500米之间的分布状态,为有效开展治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此成果经在张家口、秦皇岛、承德三市的部分县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李文德先生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专业孜孜以求;对事业鞠躬尽瘁的态度深深地感染到我。这让我认识到:“爱国、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的价值观和基因;终于在1995年我也如愿以偿地正式成为九三学社社员。时光荏苒,如今已是2014年,我也回到了家乡唐山丰润。时空虽变,梦想犹存。在唐山,在丰润,九三学社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依然在,九三学社的精神将永放光芒!

 

 

 

 

 

点击数:3494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