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社内英才>> 身边榜样

踏遍青山找水人:承德“水怪”崔石林

作者:王会云 刘春雨来源:发布时间:2015-04-01点击数: 4296 次

 

  半个世纪,他走遍承德山山水水,矢志不渝地追寻着地下水的“精灵”。他与同事一起完成承德历史上第一次缺水旱庄调查,为承德山区寻水源525孔,数万人喝上甘甜饮水。他用脚步丈量承德山水,实地勘测承德丹霞景观20余处,从地质的烟云深处探寻脉络,让更多的人爱上承德美景。他,就是河北地质四队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1 寻水

  兴隆水厂乡,一个老汉把水管竖着锯开,横架在房檐下,等待汇集的雨水流下来,一点一滴地储存在地窖里。“儿子要娶媳妇,娘家人先来看看你家有几个水窖?少了谁嫁给你!这里的水啊,比金子还金贵!”

  宽城三道岭,村里唯一的一眼井在大山里,井深水少,每天傍晚,村里的壮劳力先到井下,用瓢一下、一下地把水舀到桶里,其他人在外面排队等。女人们要步行十多里地,到长城那一边的迁西县的一个泉眼洗衣服,衣服干了,再用毛驴驮回来。

  平泉七沟,一盆洗脸水,端出来就是乳白色的,全家人洗完脸,水变黑了,但是不能倒掉,要留着喂猪。由于村子缺水,每到干旱季,村里有的人家的媳妇都回娘家住一段日子,等到了雨季再回来种地。

  ……

  上个世纪60年代,承德地区43000平方公里,山区占90%,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当时缺水人口达7万多人。“要为承德缺水的山区人民找到水源!”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的崔石林被分配到承德,立下了这样的誓言,开始了与承德山水相依近半个世纪的“寻水”梦。

  出“野外”是地质工作者出外工作的代名词,一年365天,他们几乎都奔波在大山里。

  夏天,脚掌磨出了血泡,汗水一泡钻心的疼,还要提防山林里的猛兽出来咬人;冬天,刺骨的寒风打在脸上像刀子一样,拿着仪器的两只手全是冻疮。为了赶回承德交地质报告,他和同事急中生智装成“犯人”,才挤上每天唯一的一班汽车;跳蚤、虱子是缺水旱庄的“特产”,咬的一身包是常事儿。

  历时三年,崔石林和3名同事用双脚走遍了承德的南北东西,完成了承德历史上第一次缺水旱庄调查,为承德山区建水井和水站369个,解决了436个自然村2万多人和近万头牲畜饮水难的困境。

  “地下水就像人身上的血管,有流向有脉络,不了解地形就找不到水。”多年的实地勘测和专业训练,承德的山川地貌就像一张活地图,刻在崔石林的脑海里。地下水就像一只小精灵,只臣服于懂它的人。

  时间长了,“缺水找崔工”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们说:“崔工来了,水就来了。”人送外号,“水怪”。

  承德县六沟乡北沟村缺水严重,县、乡决定将该村整体搬迁到有水源的地方去。故土难离呀,村民们不愿意走。崔石林两次来到北沟,终于找到一条含水裂隙,清亮亮的水汩汩而出,一位老大爷含着眼泪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你救了我们全村人呀!”

  承德军工企业多建在“深山老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很多地方找水非常困难。崔石林找水“稳、准、狠”,不怕辛苦,背着仪器在山里一扎就是好几天,多年来,承德几乎所有的军工企业水源地都是由他勘测的,31眼水井,出水量又多又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崔石林协助各县建立打井队,“传、帮、带”和他们一齐跑野外,把找水经验总结成“顺口溜”,亲自授课培训出第一批专业人员,弟子遍布承德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崔石林为缺水山区找水525余眼(孔),遍布承德八县三区。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为市区需找新水源,勘测市区上二道河子和秋窝两处重点水源地,并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秋窝日出水量60000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的“找水”生涯里,由于常年奔波在外,爱人朱立仁两次生产,崔石林都在野外工作回不了家。“对妻子很歉疚,但是看到水从地下涌出来的那一刻,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真的是把什么都忘记了。”

  2 探山

  “老崔,省里来个旅游团,您快过来给讲讲磬锤峰!”山水不分家,崔石林的名气越来越大,承德开放之初,导游员很少,一到旅游季节,总有单位来找崔石林给讲解。

  “承德有山有水,秀外慧中。我深爱着这座城市。”工作之余,崔石林醉心于承德丹霞地貌的灵秀,在门秀宾的配合下,他对承德的丹霞地貌的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进行了初步调查、测量,初步查明了承德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每到节假日,他就到庙宇中“拜佛”求教,了解每一尊佛的由来,对承德的“外八庙”佛国世界的组成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游离宫、登大红台、爬磬锤峰,崔石林义务宣传承德山水,并以此为乐。究竟给多少人讲过,崔石林说他没有统计过。

  给原地矿部部长孙大光当导游,俩人探讨起了热河泉的由来和成因。前总理温家宝的父母乘坐火车来承,没有惊动当地政府,作为“地院校友”的崔石林为两位老人当起了讲解员,承德的秀美山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听过崔石林讲解的初中生回到家乡上海后,还给老人写来明信片,感谢他的精彩讲解。

  上个世纪80年代,崔石林作为主讲人之一,在第一期导游员学习班上讲授山庄、外八庙和丹霞地貌景观。1983年,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承德第一本旅游类图书《承德览胜》,编绘了第一张导游图,在山庄等各景点卖出售约十万份,让更多人了解承德。

  多年来,崔石林走遍承德山水,也是许多承德知名山峰勘测的第一人。磬锤峰、双塔山、天桥山、蛋糕山……利用业余时间,崔石林完成了对承德近20座山峰的勘测和地质研究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

  3 筑梦

  1938年,崔石林出生于湖北赤壁羊楼洞。战火纷飞的异省他乡,“母亲把挑来的江水倒进缸里,加入明矾不停地搅,黄褐色的水变清了。下雨了,妈妈就弯着腰端着盆,在房檐下接雨水,一趟一趟地把水缸灌满,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汹涌澎湃而又滋润万物的长江水,给童年的崔石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崔石林跟随从军的父母从湖北一路北上回河北保定老家。那一年,长江流域大水成灾,“沿途道轨两侧一片水泊,隔不远,就看见百姓抬来一头头宰杀后的整猪,恭恭敬敬地架放在水边,这是献给龙王爷的供品。”水的力量让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惊呆了,“我第一次对水有直观的印象是在那里。”

  11年后,崔石林报名参加高考,他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并在全国数万人中脱颖而出。

  他立志与水结缘,奋斗一生。

  他要学成养家,让当年身怀六甲,南下数千里寻找从军丈夫的小脚母亲歇一歇,让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把担子放下。

  他要回报祖国,立志用自己一身本领,让奔腾的地下水源滋润山河,让山里人家水缸满满。

  破旧的大褂上带着补丁,一双布鞋磨白了边,在水泉沟的一处老房子里,谈起承德山水,年近八旬的崔石林先生精神矍铄,乐不可言。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哪里有解决不了的用水问题,他仍被请到现场,为承德找水,他乐此不疲。

  让清泉滋润干涸的地面,让百姓喝上一碗甘甜水,这是情怀,是梦想,是担当,是责任。回望50年前那句誓言,正在岁月的长河中闪闪发亮。(王会云刘春雨)

点击数:4296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