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社内英才>> 身边榜样

农民认可是最大褒奖

作者:社衡水市委来源:发布时间:2014-08-04点击数: 5836 次

    王有增,1982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1984年进入衡水市农科院,专门从事旱作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等工作,现任省农作物抗旱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衡水市农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长等职务。从业三十多年间,共获科技成果奖12项,获得各种荣誉奖励36项。

    王有增是个大忙人,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该施肥还是打药,老王叫你干啥就干啥,准没错!”十里八乡的农民在田间地头遇见啥问题都会打个电话问问他。几乎每天要接十来个来自农民的电话,衡水市农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长王有增却乐此不疲:“人都有一个追求,我是农民,搞了一辈子农技推广工作,农民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

“长”在地里,十余项农业新技术破“土”而出

    “怎么才能让农民认可你,愿意听你讲,照着你的话去做?”5月4日,在地头忙碌的王有增深有感触,“农民们种了一辈子地,有的是经验,你要照本宣科,他们就觉得你是个门外汉,理都不理你。”

    1984年,刚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不久的王有增到衡水市农科院工作,衡水是生他养他的家乡。刚到单位报到,王有增就跟着师傅扎进农科院设在枣强县王均乡的科研基地,这一扎就是十年。“大部分时间都‘长’在地里,没几天就晒得乌黑,和当地农民没两样。”

    每天在科研基地做完实验,王有增都会去各村地头上转转,一边转一边琢磨:“为什么衡水地区的农业产量上不去?”后来,他发现农民用的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方法,无论地块条件怎样都一律种小麦,一次性施肥也让麦苗前期营养过剩后期营养不足。

    这种耕作方式必须改变。一次次实验下来,王有增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形成了黑龙港区域旱地农业一调四改三同步增产稳产技术——水源条件好的地方种小麦,旱地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施肥则从一次性底肥改成底肥和追肥结合。

    那一年,一户农民在王有增指导下在旱地里种上10多亩棉花,当年就成了万元户。“不用我们做工作,农民们都主动过来学习新技术。”王有增说。之后,王有增的劲头越来越足,先后取得了河北低平原雨养农田提高水分利用率配套技术等10余项成果。王有增很开心,“再苦也不觉得苦,再苦也高兴!”

    “钻”进农技推广,小麦新品种推广种植1亿亩

    科研上的钻劲,王有增也同样用到农技推广上。“一般的农业新品种推广也就三四年时间,我们在衡观35小麦新品种推广方法上搞了创新,十来年依然长盛不衰。”说到这,王有增颇为自豪,这两天他们正在为这个品种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王有增所说的推广方法创新,是在2004年该品种通过审定后,创造性地与种业公司合作,发挥种业公司销售网络优势,在农民中大力推广。“在这之前新品种推广主要靠科研人员,不仅规模小,还会分散科研人员的研究精力。”借助新的合作模式,目前该品种已经推广到了河北、河南等9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获得社会经济效益76.74亿元。

       作为九三社员,这么多年来,不管多忙,王有增还依然保持下乡服务的老习惯。他每年组织支社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超过100多人次,范围遍及20多个县(市、区),给农民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农民朋友的认可,更坚定了他送科技下乡的决心,他说:“我是农民,也是九三社员,只有为农民做好服务,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王有增就这样,奋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辛苦着,奉献着,快乐着!(衡水九三)

 

点击数:5836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