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思想建设>> 学习园地

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

作者:郭友钊来源:发布时间:2016-09-06点击数: 3619 次

 

作为一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地质队员,我有幸学习了《温家宝地质笔记》,并联想到自己地质工作的经历,感受到了国家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看到了温家宝地质工作对国家地质工作的影响,也尝试寻找一个地质队员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成长之路。


一、战略转移


我属60后,自1982年走进地质宫,在地质系统工作已三十多年了。入行前,国家于1952年设地质部,文革中降级为地质总局,1979年9月复升级为地质部,1982年5月再更名为地质矿产部;入行之后,1998年又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在“地质”与“部”之间塞进“矿产”两字,意味着国家地质工作指导方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发矿业”成为地质工作的代名词,找铁找铜铸就工业的骨骼,找油找气延续工业的血脉,矿业为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地质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人员规模达到百万,其中地质工程技术人员也达到十万。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市场经济的壮大,国家下拨的地勘费逐年渐低,以计划经济运行的地质队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1979年,是国家地质总局向地质部过渡的一年,“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关键提法唤醒人们对什么是“地质”进行了重新的思考。1982年甘肃省地质局政治部印发了一份文件,温家宝写的《地质工作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原理的体会》,文章提出了地质不止于矿产地质,它还包括基础地质、环境地质,三者均从不同侧面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但那时,地质队伍中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从事矿产地质,仅百分之十五从事环境地质,仅有百分之五从事基础地质工作,地质工作趋向了单一化,内部结构偏了,畸形了。
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下,地质系统也开始了“调整”,开始了体制改革,开始了战略性转移:办工厂、办农场、办矿山,去冗员,还给地质工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劳动;专业化改造,让基础地质、环境地质与矿产地质比肩并重,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并驾齐驱,调结构,摆正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与前期性工作的重要地位上来;地质工作要开放,要走向市场,地质成果要有偿使用,地质工作可以利用外资,……。那时,战略性转移共见七个方面的,其提法出自时任地矿部副部长温家宝《关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文章。
实现地质工作的战略性转移,目标是要健康发展地质工作的。经过了五年或者十年的战略转移性,“地质部”成长为“国土资源部”,陆地与海洋,土地与海水,环境与资源,均成为地质工作的直接对象。2006年,更是前所未有地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地质工作实现了中兴,有力地支撑了快速高效的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已渗透到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每天的天气预报中见到的地质灾害预警,就是地质工作从矿产地质转移到环境地质的典型例子。
二十一世纪初期地质工作的中兴,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地质工作的战略性转移。
二、地质路线
学习《地质笔记》及相关文献多时,责任编辑何曼对我这位还从事地质工作的读者说:可否用几个字来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酝酿二月,熟米才溢出了些许酒味,我自言自语说了几个词组:走出深山,探宝笔记,登峰忆事,青春剖面,地质路线,我的青年时代,从祁连腹地到祖国首都,温家宝总理的成长之路,家宝青年时代,等等。犹豫多日,不知如何选定。书的内容如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不敢像瞎子一个摸象。某天清晨漫步,我见一团红日升起,心中豁然开朗起来,感觉“地质路线”能代表我研读《地质笔记》后的总体印象,不管是对该书作者的身份、还是对成书所处的时代以及对该书的主要内容。
地质路线由多个地质点连接而成,是填绘地质图及矿产图的基础,相当于“地质剖面”。地质前辈 杨钟健先生曾用《西北的剖面》、《剖面的剖面》等书名来记述他在地质工作中的见闻思考。杨先生在解释何以用“剖面”作书名时说道,“剖面”除作特定的地质名词外,还有深蕴的内容:“而我这剖面,几乎是上自天时,下至地理,乃至人事沧桑,世态的炎凉等等,无一不乘兴会所至,都或深或浅地切剖一下。”与此相仿,《地质路线》除特定的地质意义外,还可进一步解读,具有深层次意义的蕴藏。
《地质笔记》的第一部分(野外地质工作)内容是作者在祁连山、北山所跑的“地质路线”,涉及岩石、地层、岩体、矿产,内容具体,是“地质路线”的本底意义。第二、三部分内容,涉及一个基层地质队、一个省区地质局、一个国家地矿部的地质工作是如何决策、如何管理的问题,走的是什么样“地质管理路线”,这是对“地质路线”意义的扩展。“地质管理路线”具有政策性,受宥于时效。如何超越“地质管理路线”?第四部分及附件回答了这个问题:从事地质工作,走的是一心为人民负责、一心服务于人民,地质工作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地质政治路线”。《地质笔记》的四个部分及附件,均以地质路线贯穿其中。
中国地质工作的百年历史,有机会完整地走过“地质路线”、“地质管理路线”和“地质政治路线”的人物只有翁文灏与作者两人。翁公在抗战的特殊时期以微弱的地质矿产力量救亡,为民族独立立下的不朽功勋。而作者以地质学院学习7年、一线地质填图工作12年、局部地质管理工作6年等共计25年的地质工作经历,以及后来在中央、国务院分管地质工作的历程,对国家庞大的地质队伍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优化了地质队伍,实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地质工作的重大战略调查,新世纪以来地质事业的中兴,并保障了改革开放之际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急需,为国家的快速强大、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作者是走地质路线的人,也是制订地质路线的人。这条路线,也是百年中国地质传承与弘扬的硕果,有益于地质事业的发展,有益于国家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建设。
权以“地质路线”四字来概括《地质笔记》的主要内容。
 三、孤直通理
在温家宝大约四百多万字的众多笔记中,我喜欢俊秀清晰、少有涂改的工作笔记,更偏好于温家宝涉猎广泛、文理并重的学习笔记和感悟人生、思考未来的工作日记。我想工作笔记主要体现职业技能,学习笔记和工作日记则能反映支撑职业技能的精神动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温家宝关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记。温家宝青年时不仅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云居寺孤桐》:“…。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而且还在学习范文澜著《中国通史》时对涉及白居易的部分作了读书札记:“白居易有兼济思想。”白居易自称:“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讽谕诗《云居寺孤桐》自然以孤桐谕白居易自己。温总理还进一步关注到:白居易曾有一位他最值得尊敬的朋友元稹,同朝做官均得直声,为此白居易作诗《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赠元稹:“曾将秋竹杆,比君孤且直。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声。”然而,元稹后来为了求官变节改色,成了柳枝,被定位为经不起风霜的鄙夫,成了一尊警钟。
以济世的“为世界工作”、“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为目标,受白居易影响的温家宝把自己修炼成了如云居寺孤桐一样孤直通理的人:“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点击数:3619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