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思想建设>> 学习园地

让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走进国人的生活

作者:幸莉仙来源:发布时间:2015-05-19点击数: 3753 次

    懂规矩、守规则,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施政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和实现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让我们亿万同胞懂法律、守规则、共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每位公民的合法权利,只有法治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有序进行,只有法治才能保障人民合法的民主权利充分实现,也只有将社会主义民主纳入法治轨道,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有规矩可循、都按规则办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更加坚实和稳健,然而做到这些必须是全体国人积极学法、共同守法、身体力行的维护法律。让法治精神像阳光一样普照在每位公民的心中。

    我们首先先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邓小平同志说过:“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令化”。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依法治国”被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对依法治国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进程中,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和期待,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新要求,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的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保障,而且是人民享有充分民主的保障。只有将社会主义民主纳入法治轨道,才能够让人民群享受充分的民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不仅要在国家最高层面规划、设计、修订、完善好,还要在下面各个部门、各项建设事业中间落实到位,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做好普法教育、侵权维权工作。还要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切实举措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这些常温常新的优秀民族瑰宝常驻在普通大众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

    在今天信息量炸的网络时代,多种价值观复杂多样的背景下,让每位民众都自觉了解法律精神、都自觉树立懂法、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强化规则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俗语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否则会处处碰壁无法实现人生理想。30多年的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法治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套基本完整的法律体系,涵盖了社会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却屡见不鲜。譬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本应遵循市场规律诚信为本、守法经营,正常的生产经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而却屡禁不止出现了危害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和问题胶囊等恶性事件,这不仅表现出经营者的利益熏心、道德沦丧,更反映出他们的法律和规则意识的淡薄。还有作为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国家工作人员,本应是遵守法律的模范,却出现少数的腐败分子,他们执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亵渎法律的行径,给社会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由此可见,失去规则社会将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需要全民遵守规则、全民共同维护法律权威、全民维护现有的规则秩序。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关键在落实。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法律的实施,一方面靠全体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和自觉遵守,另一方面则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信仰,是建立在人们的高度自觉性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习惯。该自觉性的提升需要人们规则意识的强化。只有具有强烈规则意识的人,才能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严格遵守法律。鉴于当前人们规则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强化人们的规则教育,牢固树立依照规则办事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大对不守规则、违反法律的人的处罚力度,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同时,我们要大礼奖励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遵守规则模范加以表彰,他们就是全社会学习的标杆是青年奋斗的榜样。只有绝大多数人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法律才能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我们才能构建起发达的法治国家。  

    让法治精神和规范意识走进国人的生活,不仅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国家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真正有规矩可循、有法律可依,更为重要的是全民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让法治规范成为千家万户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政府要更加注重象宪法颁布施行周年纪念活动、全国法治宣传日活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版布实施周年纪念活动、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实施纪念活动等等,还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纪念活动中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法治宣传志愿者开展一堂堂普法宣传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各种周年纪念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让普通老百姓参与其中、理解其中、融入其中真正让法治精神的种子在亿万家庭发芽开花并长出丰硕的果实。司法部副部长、全国普法办副主任张苏军出席宪法30周年的活动指出:“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他希望大家在学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预防违法犯罪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宪法意识、爱国意识、规则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一个合格的共和国公民所必备的法律素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法治宣传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工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突出抓好宪法学习宣传,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法治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让法治规矩家喻户晓。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改造青年人世界观的重要场所。要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以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要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实效性。要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法治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法治建设的希望和未来。青年的法律素质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1986年开展全民普法以来,就始终把青年人作为重点对象,“六五”普法规划把青少年确定为普法的重中之重。各级普法工作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加强青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健全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制度,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要突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引导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法治教育更加适应青少年素质养成需要。对于高校的师生更加强化普法责任意识,自觉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决杜绝有害于国家、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他人的违法行为,努力成为自觉守法、自觉守矩的好公民。

    让法治精神和规范意识走进国人的生活,大中高等院校师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自己所学、所知、所感,落地在基层社区,落地在各种宣法志愿活动当中去,落地到在校生的每一位父母当中去。我们可以在高校所在城市自觉组成志愿小分队对“中国式无序”不讲规则的行为进行说服教育并引导他们自觉加如我们的队伍当中。比如,对每天上学、上下班高峰拥堵的路段进行疏导,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说服劝导,让他们明白这种方式方便了自己去当误了大家,这种聚众践踏规则的行为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从而导致混乱无序。没人希望生活在混乱无序的社会中。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的道理,国人都懂。但却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有了规则不去遵守,其后果比没有规则更可怕。只有规则意识深入国人心中的时候,让我们脸红的中国式无序才能淡出视野。

    让法治精神和规范意识走进国人的生活,作为一些公众人物一定要做到表率,明白自己作为公众人物对社会大众思想倾向有一定影响力,让法治精神和规范意识在自己心中形成常态。(九三学社华北电力大学支社副主委  幸莉仙)

 

点击数:3753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