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思想建设>> 学习园地

我为什么加入九三学社

作者:曹明霞来源:发布时间:2015-08-26点击数: 3995 次

    因为文学的原因,王长华先生是我多年仰慕敬慕的人。但一次次的全国会,地方会,我和长华先生竟是阴差阳错、一直未能谋面——闻其声,难见其人。

    虽然这样,我们似乎已经相识、相熟很久了,我总是在报刊上,纸媒里,知道了他又有大作出版;他对我,亦是同样的渠道,知道我又出版了什么新书。有一次,我的长篇小说《呼兰儿女》获奖,那是一个我非常珍视的奖项,得奖名单在报纸上公布后,有一些朋友打电话来,向我祝贺。那天,也接到了长华老师的电话,但电话中他是问询一个人的消息,我们聊过之后,又说到了这个奖。长华老师对我的创作非常熟悉,他能说出好几部我的小说的篇名,并对那些作品如实的提出鼓励和批评。那天的谈话如沐春风,不知不觉,我们聊了很长时间,电话那端的王老师幽默、风趣,充满智慧,让人轻松而愉快。事后回想,不能不感叹文学的力量,长华老师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力量。

    从小到大,我就敬佩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学富五车者,皆被我热爱。在几年前我的工作发生变动,需要加入一个组织时,我马上想到的人,就是王长华老师,他所在的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党派,上至主席韩启德,下至身边的学人,他们翩翩的风度,儒雅的书倦气,无不令我钦敬,着迷。我一直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改变中国。所以,“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学社旗帜,深深的吸引着我,鼓舞着我。有人说,民主党派,就是配搭,摆设,开会时,无非是“吃吃馒头举举拳头”——不能否认,民主党派里也有少数混事者,蒙事儿的人,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同这一观点,默许、麻木这一现象,那么,我们不但辱没了自身,也深深对不起当年创建这一党派的先贤。王卓然、许德珩、张西曼、邓稼先……这些星光一样熠熠生辉的名字,曾经灯塔、火炬一样照耀过我,指引过我们。大批的精英、学人,怀揣富民强国梦想,成立、建设了九三,让九三学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亲密的战友,新中国建设最有力的同盟军,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在电话中向长华老师表达了我的愿望,长华老师真诚地说:九三学社欢迎你这样的文化工作者。

    加入九三的冬天是一个让人温暖的冬天,九三市委的姚秘书长,他按程序不辞辛苦的到我单位的组织上考察、谈话,然后填表,报批。一次次,一趟趟,他们工作严谨,待人认真。后来,又见了王丽欣副主委,裕华支委的负责人王丹等。他们每个人,都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踏实、专业、有科学精神。那一次,和王长华老师也正式见面了,长华老师近六十岁的人,谈吐风趣,行为风雅,九三人的整体风貌,让我初见就喜欢。

    更让人惊喜的是,前不久,我受派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一周的培训,在那个培训班,见到了更多的九三人,他们是葛主委、王秘书长、李敏英等,还有学院的教务长央吉女士,她们优雅的衣着,高水平的讲话,都让我暗暗钦服。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学人,和我同屋的王东颖大姐,小组负责人王志国、王素君,吃饭时相识的李国强等,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真诚,仁厚,智慧、通达,大家亦师亦友,让我对九三学社这个刚刚加入的组织越加的亲近。在参观九三中央机关时,有好多九三学社的资料,我通通抱回了家。当我细细读过,包括那些文件汇编,我对九三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惊叹膺服于大家的才华。王丽欣副主委的一篇《社会转型背景下九三学社思想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原以为这类文章会写得干巴,套话空洞,没想到她没有说教,没有人云亦云,完全是有血有肉的思考,言之切切心之拳拳。她提到:要善于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心怀忧患,关心民瘼;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个女性,这般的报国情怀,令人感动。她倡导知识分子,“理应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心系精神的高地,脚踏现实的土地,充分发挥智力的密集优势,亲赴最贫困的乡村,最危险的灾区,科普支教,抗灾送医,激发出仁者情怀……”。一个做行政工作的女主委能把论文写得这样好,让我为自己成为了九三人而庆幸,自豪。

    我的本职工作是艺术研究,同时负责着一本刊物的编辑出版。“体制内”的种种弊端,低效,涣散,也有过灰心、失望。那时候觉得,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潜心创作,文学艺术创作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那时,我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部部长篇获奖,一台台小剧本播出时,内心还是有一点点小喜悦、小虚荣,和价值满足感的。也正是因为那样,多年我成了一个没有“组织”的人。曾经相遇过另一民主党派,那天正赶上他们的集会,席间,我不意发现了他们的一些特点:投机、缝迎,思想平庸,论资排辈,官僚习气很严重……加入组织的念头打消了。一心向学,依然故我。

    创作,成了我生活中的常态。

   但是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也在风轮一样转。当我肩负起一个艺术单位抓创作的带头人时,我知道,我身上的担子重了,创作,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要依靠组织,领会时政,才能高水平的完成这份文化传承工作,更好地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幸好,经过王长华老师和姚秘书长的推荐,我加入九三了。

    几次的活动,让我体会到九三学社是个让人信赖的组织,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一代又一代的九三人,一批又一批的九三精英,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成为了治国兴邦的中坚力量。在时代、社会的发展中,他们贡献卓越,前有科学家邓稼行,后有王选、黄昆这样的院士。就是身边人,也不乏佼佼者,王长华先生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的提案,《关于杜绝学历歧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平等的建议》,曾经引起过社会上强烈的反响。后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就参考了这份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要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这,不就是九三人对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吗?它也证明了民主党派不是吃馒头举拳头的配搭,知识化,专业化,是九三人的法宝,专长,靠着知识,技能,他们起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因为长华老师,因为身边这些我熟悉敬爱的人,我对九三学社这个组织格外珍惜。前不久因为一件私事,我和长华老师又见面了,那是一个在建的小区,一切尚未完工,楼上楼下,进进出出,很是麻烦。王老师在面对这些麻烦时,谈笑风生,有条不紊,那充沛的精力,有朝气的劲头,你怎么都不能相信,这是一个年近花甲之人——他缜密的思维,轻快的步履,让我等望尘莫及!知识就是力量,学识使人年轻!我们感叹。那天因为王老师还有公务,他与我们匆匆道别……我为什么加入九三?为什么如此喜欢这个团体?并成为了九三学社的一员?是因为,在这样一群“民主、科学、爱国”的知识分子中间,在他们中间工作和学习,参政议政,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才智,我内心踏实,情感自豪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点击数:3995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