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站内搜索:
首页
领导讲话
社内新闻
参政议政
科技服务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社内英才
专题集锦
社刊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思想建设>> 学习研究

村庄上的鸟巢

作者:李秀金来源:发布时间:2017-07-02点击数: 10113 次

 

 

 

  鸟巢和村庄一样,在没有绿叶覆盖的季节,总是那么显眼。

  光秃秃的枝杈上高高地蜷窝着三个或四个黑乎乎的鸟巢。走不多远,在另一棵挺拔高耸的大树上又发现数量不等的鸟巢。鸟巢就在眼睛欣喜地触摸中接连不断地出现,就像树下的村舍,一个接一个,一片连一片。

  这是一个静谧的村庄。方方正正的院落在冬日暖暖的阳光里慵懒地晒太阳。几十座金黄的玉米囤在房顶上默默地矗立,它们隔房相望,互相问候,成为这个灰色季节最壮观最艳丽的风景。从后沟流出的溪水已结成了冰,三两个不怕冷的孩童在上面戏耍,几个胖胖的白鹅挺着长长的脖颈在冰上优雅地散步。

  村庄上空还有一个村庄。这是一片鸟儿们栖息的巢穴。鸟巢三三两两分布在高高的白杨树的枝杈上,成为空中最醒目的点缀。鸟巢用褐色的枯枝筑成。它们的主人历经千辛万苦,从田野里、淤泥里、高高的悬崖上把枯枝衔来,搭成世界上最美妙最结实的窝。这些窝能够承受冬季的七八级大风,夏季的雷霆暴雨。一位村民曾经因为好奇,攀上高高的大树,把鸟巢的枯枝装进他的背篓,竟然发现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一个背篓装不下,他又用了另一个背篓。拆毁一个鸟巢容易,但建一个鸟巢需要主人往返多少次衔回这么多枯枝啊?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数字。但鸟巢下面的村民知道。他们建造房子时的一砖一瓦,滴滴汗水,都是鸟儿们衔枝垒窝的见证。

  微曦中,鸟儿们钻出温暖的巢穴,在晨光如水的枝头上扑棱打枝。村庄被鸟儿们的吱喳声唤醒,一扇扇大门吱吱纽纽打开,屋顶上冒起屡屡炊烟。在炊烟的氤氲中,一位大伯走向房顶,掀开金黄的玉米囤,拿出一两个玉米棒。随着大伯的大手上下的摩挲,玉米粒像金豆子般从玉米棒上洒下来,跟随大伯的脚步铺满一路金黄。大伯抬头看看树顶,一簇簇黑褐色的鸟巢在枝杈间像一座座堡垒。大伯嘴里发出一阵尖锐的叫声,鸟巢里立刻就响起一阵煽动翅膀的扑腾声。这是村民在给鸟儿们喂食。每到冬天,田野里不再有庄稼,村民们总会把屯在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喂养空中的精灵们。

  燕子三月回来,在屋檐下衔泥筑窝,冬天一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大雁早已排起“人”字方阵,赶回南方去了。但有一群鸟儿,多彩的和黑色的鸟儿,不知什么时候在这里落户,它们携妻带子,呼朋唤友,把窝搭在陡峭的悬崖和高高的枝杈上,和村庄一起成为这里永久的居民,共同迎接季节的更替和寒暑的变化。  

  鸟儿的叫声总是时令的号角,村庄在号角的召唤中,变化着田野的颜色。春天,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村民拿起铁锹镰刀,去地里种瓜点豆,过不多久,田野里就会冒出鹅黄的嫩芽;夏天,在燕子的“叽叽喳喳”中,村民们钻到翠绿的藤蔓底下摘豆角、摘黄瓜;秋天,喜鹊报喜的时候,村庄就会披上五彩衣:红玛瑙般的大枣挂在枝头,金黄的玉米堆在房顶,粉红的、淡绿的豆子在院场上噼噼啪啪地爆。鸟儿们忙碌地在空中飞翔,村庄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冬天是一个萧瑟的季节。当大地退去绿色披上一层银灰时,村庄就成了鸟儿们的天堂。鸟儿们煽动着矫健的翅膀,从一个枝头飞到另一个枝头,从一座山飞到另一座山。它们从田野里衔起一粒粒种子,从枝头上叼下一颗颗果实。不用说,这些种子和果实是被故意“丢拉”的。每到打枣时节,总有老人会说,别把枝头上的红枣都打尽,还有一群小精灵等着吃哪!孩子问老人,哪儿有小精灵?老人说,你听,它们在为我们唱歌哪!翠绿的枝头响起一阵悠扬的啁啾声,一只只漂亮的鸟儿们在浓密的枝叶间瞪圆了眼睛观看村民们的劳动。它们有时会俯冲下来,站在离村民不远的地方,或者干脆站在村民的肩头,向他们叽叽喳喳,似乎在说,别忘了我们!别忘了我们!因为这种传承,冬天的田野到处会有“丢拉”的种子。几杆火红的高粱在风中飘扬,红红的大枣在枝头摇摆,芝麻咧着嘴儿在光秃秃的山头灿笑,还有玉米,那些发育不好的玉米,被农民随意丢拉到田野里,东一个西一个,在褐色的田野上闪着耀眼的金黄色的光芒。

  村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村庄的后山住着一只很大很大的鸟儿。这只鸟儿看到山那边的老虎每天杀死一只羊。它飞回村庄给最强壮的小伙子报信,让他把老虎赶跑,羊肉归他,羊肚和羊肠归鸟。刚开始,小伙子严格遵循约定,他们合作的很好。但慢慢的,小伙子开始把羊肚和羊肠也带走。大鸟很生气。一天,它把小伙子领到虎群,被老虎活活地咬死了。 没必要追究故事的真实性。村民善待鸟儿,鸟儿也就成了村民的朋友。鸟儿们飞到田野里捉虫,跑到庭院里和鸡抢食,落到房顶上闲庭信步,站在院墙上为村民歌唱。每个早晨,村民在群鸟的欢唱声中起床,夜晚又在鸟儿们的咕哝软语中入眠。鸟儿的歌声和飞翔的声音成为村庄最美妙的音乐。 (九三学社保定市科技三支社李秀金)

点击数:10113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