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员会 欢迎您! | 站内搜索: |
|
天书写在大地上
——我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有感
郭友钊
天书写在大地之上。河山绝伦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动人心魄。上月,我国申报的喀斯特二期又申遗成功,广西桂林与环江、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连同一期的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了北斗七星,闪烁在繁星绚丽的天空之上,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闻名世界。
名之所归,必有鹤立之处。石林林立了剑状、柱状和塔状的喀斯特,荔波则呈现了椎状喀斯特,武隆却隆起了天桥、地缝喀斯特,加上桂林之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环江之从高原到丘陵的山原斜坡喀斯特、施秉之白云岩质的峡谷喀斯特、金佛山之桌状山喀斯特——它们各有千秋,也各领风骚。专家说,这七处喀斯特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系列的自然遗产,从高原到平原一系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演化过程,是全球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
喀斯特,英文为Karst,是欧洲东南部伊斯特拉半岛一个高原的名称,因大面积裸露碳酸盐岩而闻名,因此学界以此地名来特指碳酸盐岩地貌。
我国陆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为91万平方千米,隐伏面积为340万平方千米。因此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屈指可数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但碳酸盐岩在我国各省市区的分布情况不同,贵州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约占该省面积的一半,广西为三分之一,云南为四分之一。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南方5省市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就达我国碳酸盐岩出露总面积的38%。可见,累计面积只有1762平方千米的七个遗产地,远远超出了“百里挑一”!
喀斯特还称岩溶地貌。“岩溶”中的“岩”指碳酸盐岩,“溶”指碳酸盐岩可溶解于水。碳酸盐岩在水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就称为岩溶地貌。裸露的碳酸盐岩常常遭受雨水的浇淋、地下水的浸泡,作为岩石形态的碳酸盐就被溶解了。因此可以说,每一滴水就是一把“刻刀”,以化学的方式雕刻着碳酸盐岩的表面。温度高,溶解力强,“刻刀”就快。南方雨多、水丰,加之温度高,因此南方喀斯特胜于北方喀斯特,有其形成机理的优势。
岩溶地貌由水这位大师的雕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精雕细刻的漫长过程。在岩溶地貌发育之始,在地表的低洼处形成细小的溶沟或溶槽形成,沟分开碳酸盐岩岩层,石山、石柱、石笋初现雏形。溶沟或溶槽进一步扩大、加深,石山、石柱、石笋因之进一步成长起来,可形成锥状喀斯特、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当溶沟或溶槽经过持续数万年的溶蚀,向地下溶蚀的深度可能超过100米左右,沟与槽则成了深坑,称为落水洞;落水洞落下的大量的水,可与地下水碰头,汇聚起来,改变了地下水的流向,使之坚持不懈地朝一个方向流动,溶蚀碳酸盐岩而形成溶洞,形成地下河。当溶洞或地下河一点点地扩大,以至于掏空了岩层,此时溶洞就会发生塌陷,坍陷漏斗、陷塘由此形成。溶洞继续塌陷,坡立谷、地缝、天坑、天生桥一鸣出世。再随着地面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原来的溶洞或地下河抬升而成为无水的干谷,岩溶演化过程告一段落。
水之向下溶蚀、切割,必基于地壳之相对上升。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重庆以及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 8 个省区,既是我国碳酸盐岩的主要出露地区,又是新生界以来涉及青藏高原在内的地壳之上升区。因此,南方喀斯特处于形成与演化的进行时,我们得天独厚,我们有机会欣赏林林种种的喀斯特。
书法界有一经典故事,说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与书法界的王羲之相似,碳酸盐岩具有被水溶解的潜质,水又具有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能力,两者相遇,不仅在地表形成林林种种的剑状、柱状和塔状等喀斯特,而且还能在地下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这是其他主要类型地貌如丹霞地貌、花岗岩等所可望不可及的。
中国南方喀斯特之遗产地,宛如王羲之的作品,是入地三分的天书。